过了今天就进入了上海博物馆志愿者的实习期,而通过今天的门槛就是考核。考核内容是在上博现在开放的9个展馆中除了青铜、陶瓷、绘画三大展馆外,再在另外的雕塑、书法、印章、钱币、明清家具、少数民族服饰等6个小展馆中再另选两个馆,组成自己的5个讲解馆,并在这5个讲解馆中各选一例展品进行现场讲解。
尽管我对一些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完美主义天平座的我还是早早从学校出发向上博赶,希望能够观摩一下周三上午组的考核,再对自己要讲的展品来个实际演练,尽量能有Perfect的表现。到剑川路轻轨站时正值上班高峰,那人多的啊,假设人是一粒芝麻,估计早挤出香油来啦。
到馆正好9点多,不一会他们周三上午组就开始了考核。他们人员不多,才5个新志愿者参加考核。过程还可以,不过得到了一个重要讯息,就是本来说要每馆讲两个的改成了每馆讲一个就行,难度也算降低了不少。其中有个小插曲,逛到雕塑馆时他们组的一个同济大学过来的志愿者问我这个馆有什么可讲的,我就把她领到刻有普贤菩萨造访维摩诘论佛法的那块石碑前以很快的速度给她讲这个故事的始末,刚讲完考核官们就走了过来,她立马自告奋勇要讲这块石碑,内容被她讲得竟然八九不离十,学习效率实在是高了!
陈老师、王虹在10点多的时候和我在上博里碰面,我们就互相试讲各个馆里自己选定的文物。陈老师虽已退休,可记忆力和讲解能力不减当年,当初新志愿者进馆观摩时我们俩被我们周三下午组的组长结成对子,之后我和他多次到馆探讨讲解内容,俨然一对忘年之交。之后的考核过程证明了他的进步,多次在他侃侃而谈、意犹未尽时被考官打断说已经讲得到位了。王虹的表现则可以用惊艳一词形容,平时真的没见她去过几次,学习态度简直可用不认真来评价,可它考前加班到凌晨3点,到处找资料加上她作为营养师的三寸不烂之舌,考核时竟然超级有模有样,口若悬河地将她选定的器物讲地头头是道,文物的来龙去脉、精彩之处无不被她表述得淋漓尽致,连考官都惊叹不已,用组长的话评价她就是:如果她这样发展下去,我们都失业算啦。
下午1点半考核正式开始,由于一开始说按照姓氏拼音首字母顺序讲解,我就因“边”姓而被排到了第一个。第一次当着这么多人审视的眼神讲解,心里还真是扑腾扑腾的,我赶紧定了定神,想好要讲的这件青铜器—小臣单觯(zhì)的前几句话就开始顺藤摸瓜地讲了起来,从它的用途、青铜器的命名方式到器身铭文的内容和故事,也算讲了个周全,就是把其上所书历史与《史记》中记载吻合证明其为验史这茬事给忘了。
陶瓷馆对我来说算是最熟悉的了,对它很有感觉,当初听了一遍讲解后再看看资料就已经可以讲出一套来啦。这次我选了有些生僻的“五联罐”,最近在学校的学术搜索引擎上下了些这方面的论文,对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它在江浙墓地断代的参考作用、反应当时社会及建筑状态等方面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可惜我只讲到其上堆塑的演变就被叫停啦,很是意犹未尽。
绘画馆中有幅明代院体花鸟画代表人物,我们老边家的边景昭所绘一副《花竹聚禽图轴》,最后当场决定讲它还有个小故事。我本来事先准备的是徐渭的《四时花卉图卷》,可讲它总让我认为有点“开口便俗”,这个“开口便俗”可不和倪瓒的那件轶事样,而是觉着以前跟着小组培训时就讲过的内容在没有新的情节加进去时再当着组员们说一遍还是有点落俗套。在王虹和张姐的怂恿下,我就临时准备了老边家的这幅画。从明宫廷院体上溯宋院体到画面布局、花鸟晕染、山石写意,再到上博作品3拨换展、花鸟画中偶有皴染技法等等,自认为该讲的也算覆盖全面,就是不知道我们边家这位先人都有哪些故事可以和他的绘画风格相联系。
印章馆我是很感兴趣,可兴趣归兴趣,在对它没什么认识的情况下讲它可不那容易,尽管以前听上博教育部邱老师讲过,可感觉还是对它不如陶瓷般感冒。我准备了几块印,可陈老师选了其中一块《晋归义氐王》印,我就改讲《遒侯骑马》烙马印,可幸亏早去找找,这方印竟然没在展出,于是再转到《多罗定郡王印》和赵之谦所刻《赐兰堂》印,前者因为我在论坛上贴过相关帖子,“开口便俗”起了作用,最终选了后者。中午到印章馆试讲时正好邂逅了一讲印章馆的志愿者MM,让她给我重点讲了下《赐兰堂》印,最后考核讲解时我也把她讲的内容加了进去。
最后到了明清家具馆,选明清家具中的那件华贵的多宝格纯属偶然,灵感来自上午组志愿者的考核。其中一个MM讲了这件华贵、精美的紫檀木雕大家具,不管从纹饰、雕工还是所处历史环境都有的讲,让我立马在踌躇要不要讲雕塑馆时转投家具馆门下。于是赶紧看书,翻过对这件器物的单独讲解内容后又把紫檀木材本身看了下,大致组织组织语言就在考核后讲了这件《紫檀仿竹节多宝格》。临时抱佛脚的家具讲解让我重新对感不感冒明清家具馆有了再定位。
考核通过应该没什么问题,组长也用了“前卫还是一如既往的强悍”形容我的这次过槛讲解。9月份我就可以正式上岗上博志愿者了。